建筑机器人上市公司有碧桂园。
碧桂园作为业内规模最大建筑智能机器人的龙头房企建筑智能机器人,率先用“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造”建筑智能机器人的模式探索生产方式变革建筑智能机器人,期望在施工安全、工程质量、效率、维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减少能耗和污染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进而推动传统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迅速搭建系统化研发体系,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并联手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科研院校,围绕建筑机器人和智慧建造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同步实施系统化产业布局。同时,在佛山市顺德区北_镇东北部打造佛山顺德机器人谷,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
碧桂园江苏区域作为集团内的一级区域,紧跟集团发展脚步,于2019年2月正式成立江苏博智林智能建造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碧桂园集团第一个成立博智林智能建造公司的区域。
截至目前,碧桂园集团博智林机器人研发已投入近百亿元,组建建筑智能机器人了340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研建筑机器人54款,有37款机器人投放工地测试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
【拓展资料】
除此之外,国内在建筑机器人领域有所建树的公司还有浙江固建机器人以及上海大界机器人。但是这两个公司目前还没有上市。
固建机器人不仅仅是只专注于建筑机器人研发这一方面,更是兼顾到了整个建筑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方向趋势。因为专注,所以更专业!固建机器人是一支充满激情、志向远大、怀揣梦想的伟大团队,也是一个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团结互助的美好大家庭。
固建机器人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于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拥有着多名出色的运动控制技术专家、机械设计专家、建筑技术专家、钢结构技术专家,在机器人与建筑领域锤炼多年。已经拥有了行业4项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与浙江省建工集团联合研制的“建筑钢结构生产线”基于BIM和机器人技术,被列入浙江省2019年重点研发计划和2020年浙江省数字智能工厂。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年底,是中国领先的建筑机器人产品公司,提供建筑领域的机器人智能建造解决方案。大界拥有来自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卡内基梅隆,伯克利,UCLA,西北大学,马里兰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台湾淡江大学等世界顶尖的跨学科的硕博士研发团队以及KUKA,ABB,FANUC的原厂技术专家100余人。
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款连接建筑BIM数据端与机器人建造生产端的建筑工业软件ROBIM,可自动识别建筑模型,快速生成机器人加工路径,支持多样化的建筑材料与建造工艺,满足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大界深耕建筑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智能算法与人机交互的核心技术,致力于引领和应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全球建筑业的技术变革。
简明扼要: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英文首字母的缩写,BIM是一门技术,我把它翻译为,建筑模型信息化,也有老师把他翻译为建模信息化模型,这个看个人理解。这两个词顺序不一样,理解也有一点区别,我理解的重点是后面的信息化。
一、BIM理念发展背景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提价,美国全行业均在考虑节能增效的问题。
1975年,"BIM之父"-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建筑描述系统),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1999年,Eastman将“建筑描述系统”发展为“建筑产品模型”(Building Product Model),认为建筑产品模型从概念、设计施工到拆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均可提供建筑产品丰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购三维建模软件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连起来使用,成了今天众所周知的“BIM”。
二、BIM概念
B:Building ,“建筑”,不是狭义理解的房子,可以是建筑的一部分或一栋房子或建筑工程。
I:Information,“信息”,分为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是建筑物里可测量的信息,非几何信息包括时间、空间、物理、造价等相关信息。
M:从设计阶段,分为三个等级,三个递进概念:
Model,建筑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Modeling,在模型的基础上,动态应用模型帮助设计、建造、运营、造价等阶段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Management,在模型化基础上,多维度、多参与方信息的协同管理
三、BIM优点
可视化:BIM比CAD图纸更形象、直观。
协调性: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
模拟性:在设计阶段,BIM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
优化性:通过对比不同的设计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可出图性:出具各专业图纸及深化图纸,使工程表达更加详细。
以上就是对BIM,从发展,到概念,再到特点的一个简要解读,要理性对待这一门技术,他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系列软件基础,也不仅仅是一个模型,一个动画,也不仅仅是一个施工流程。
BIM是一门技术的统称,以具体的工作流程为载体,借助各个信息化软件,将建筑工程信息化,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是这样的一门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影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这是一场用智能化改造制造业的深远变革。对传统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是质的飞跃,建筑业即是如此。传统建筑业有大量繁重和危险的人工作业,既浪费成本,也浪费资源,近年来兴起的建筑机器人正在改变这种生产方式。
目前建筑机器人在全球还没有得到规模化应用,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成体系地投入了机器人的规模化研发的企业,其优势在于依托碧桂园丰富的试验场景和需求。博智林现在在研建筑机器人46款,目前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覆盖了大多数施工工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给传统建筑业带来哪些革新:
作业更安全
建筑业的传统施工,需要工人高空作业,除了安全问题外,还要面对油漆粉尘的污染。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业工人老龄化正在加剧。
建筑机器人首先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可自主作业完成体力繁重或者有危险性的施工工序,从而增加工人作业的安全性。以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为例,通过自主路径规划,可以实现建筑外墙涂装的全自动、全方位喷涂。
相较于传统人工施工,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人因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有更稳定的施工质量和更高的施工效率。而且喷涂质量完全符合国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更高效
传统建筑施工人工作业效率较低,精准度不高。博智林机器人在效率方面对比人工有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节省时间、节省人工。在多机协作的高智能化作业中,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组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又快又好地完成施工作业,堪称建筑教科书!
比如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和地面整平机器人的协同作业,一边精准布料,一边有序整平,合作非常“愉快”。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和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的组合,把两道工序整合成一套流程,省时省力。两台地坪漆涂敷机器人组成的的“双人小组”,排好队形,并驾齐驱。
通过联动施工,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人减少至8人。质量方面由于机器作业的稳定性与误差小,同比人工质量也有较大提升,比如测量机器人,根据工程应用测试工效为人工的2.5倍以上,测量精度在 1mm内,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优于人工。
另外,博智林机器人还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有效利用建筑废弃物。
批量应用,推广经验
技术往往是美好的,可是要把技术商业化,还有许多因素要考虑,比如制造成本、市场需求、试验场景等等。
所以把建筑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搬到工地,进行批量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将建筑机器人批量实际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试点项目是位于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
该项目也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批量应用的试验田,开展了建筑机器人应用的多项试点,包括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建设示范区、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多机联合施工模式等。
2021年7月28日,凤桐花园项目“测量机器人和智能测量工具”、“施工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机械设备”两项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首批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目前,博智林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18各省份近120个项目,累计交付近6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四百五十万平米,另外还有46款在研机器人。博智林是全球首家尝试用机器人大规模、系统性地完成建筑施工大部分工序的企业,技术创新领行业之先。
智能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建筑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需要 探索 和开拓。以博智林为代表的建筑机器人企业正在积累经验,绘制行业发展的蓝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筑机器人将会得到更大规模应用,助力建筑业腾飞。